自1899年,美國紐約裝甲制造公司,制成第一只鋼桶以來,至今不過一百年的廠史。鋼桶問世,代替了沿用許多世紀的木桶。
本世紀三十年代初,美孚石油公司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第一座鋼桶工廠。其后,德士古石油公司、亞細亞石油公司、殼牌石油公司等外國石油公司,相繼在中國興辦制桶工廠。當時,主要生產53加侖汽油桶和盛裝煤油的方桶。解放前,生產鋼桶使用的設備全部是從國外運來的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,由于貫徹對外開放、對內搞活的政策,我國的化工、石油、涂料、食品、日用化學等行業發展很快,對鋼桶的需要量大增。據統計,到1987年底,全國鋼桶制造廠(包括縣辦以下鄉鎮企業),已達300多家。在這些企業中,具有一定規模的約占四分之一。在1987年底,中國包協金屬容器委員會制桶分會,曾對104個會員單位進行調查,年產鋼桶1947.8萬只、年工業總產值5.49億元、年利潤為7920萬元、職工人數20452人、年耗鋼材32萬噸(不包括為制桶行業的配套廠)。
該行業中各制桶工廠,其行政上,分別隸屬于化工、石油化工、機械、農林、外貿、商業、民政等部門領導。較大多數國營制桶廠為本系統服務。
自一九八五年三月成立了中國包協金屬容器委員會制桶分會后,初步改變了制桶行業條秋分割的局面。通過會員單位的努力,初步實現了橫向聯系,推動了制桶行業的技術改造,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。
二、技術進步與技術革新
技術進步對制桶工業的發展,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。新產品的開發,產品質量的提高,新設備的研制,新工藝的采用,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,都出自技術進步的成果。
1.技術設備的更新
五十至六十年代,中國鋼桶工業基本上是半機械、半手工操作。當時,只有上海、天津、營口等地幾個老廠,形成鋼桶生產線,但個別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。較大多數鋼桶工廠的制桶工藝是:手工磨鐵;用汽焊焊接桶體;使用圓剪下桶底頂料;采用單頭設備壓桶波紋和翻邊;用立式封口機,手搖進輪封口;人工刷漆、噴漆后自然干燥;工序之間,人工搬運;有的廠桶底和頂,采用手動壓力機壓型。此工藝,勞動強度大,又不能保證產品質量。六十至七十年代,中國還沒有制桶專用設備制造廠,各制桶廠所需制桶設備全靠各廠自己土打土鬧或向兄弟廠求援。
五十年代末,按蘇聯圖紙制造的國產半自動縫焊機問世。許多制桶廠先后用縫焊代替了汽焊焊接桶體。具有機械加工能力的制桶廠,相繼仿制美國40年代的200升鋼桶中段設備,如營口制桶廠先后為兄弟廠制成數套中段設備。此時,工序之間的運輸大量采用鏈式輸送。一九七二年北京制桶廠首先采用靜電噴漆、懸掛輸送機、電烘干裝置,代替手工噴漆或劇漆。生產規模較大的制桶廠家,如;中國石化銷售公司屬上海、天津、營口等地制桶廠,屬化工行業的上海及北京化工桶制廠,屬軍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3602工廠等已建成基本屬于機械化的鋼桶生產線。商業部還新建了株州、寶雞石油站制桶廠的兩條鋼桶生產線。其生產規模為年產50萬只200升鋼桶,全部設備由國內配套。國家對外經委還為阿爾巴尼亞氯堿廠、鐵合金廠等建設了三個制桶車間。